这是世界上唯一一座亚文化成为主流文化的城市

也是唯一一座以年轻人为主体的城市

柏林的年轻人说的不是年龄,而是心态。柏林仿佛是一个永不停息的狂欢嘉年华派对或者是彼得潘的Neverland,住满了不愿意长大的“年轻人”。这个城市的价值观不以财富去衡量一个人的价值,而是你是否足够“有趣”,甚至有钱的人多少还带着一些因为格格不入而产生的羞耻感。

柏林的城市魅力来自于它的包容性,它足够宽容,也赋予你足够的自由。你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可是柏林可以负荷所有不愿意醒来的梦以及每一个梦游的人。无论你是神经质的艺术家,垮掉派作家,朋克还是非主流,同性恋还是异装癖, 滑板少年还是街头涂鸦艺人….这个城市赋予人们一种自由,就是选择任何你认为有意义的生活方式。

亚文化说的是以年轻人为主导的另类文化。“Alternative”这个词语我们习惯性地翻译成“另类”,而它的本意是说:另一种选择”,另一种选择,另一种可能性,另一种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柏林墙的推倒,各种乌托邦的试验和波西米亚式迷人的放逐…那一场场青春不羁,年轻人用他们的血性桀骜,以抵抗和不妥协的姿态,撞击着世界的齿轮,推动着历史前进的车轮,确立普世价值的信仰。

欧洲文化的核心思想是Humanism人文主义,以人为本。这就构成了欧洲的这种“亚文化”事实上左右着他们华丽精致的文化遗产背后的灵魂核心和精神面目。他们把精英文化和小资情调贩卖给游客,却自得其乐地珍藏他们的骄傲叛逆的传统—欧洲的年轻人,仍然乐此不疲地方那把“有趣”和“酷”作为评价人的最高级形容词,而最低级评价则是“乏味”。而没有什么比宣称自己是左翼更酷的事情了(这里国内的左翼的概念不一样)。漂浮在欧洲表面的柔软精致底下深藏不露的是一种激进的,热血燃烧的,乌托邦式的浪漫主义—欧洲的年轻人会那么形容,在那些乏味矫情而华丽苍白的城市的地下,是一个很酷的天堂。

 

这个系列穿过游客匆匆一瞥的印象和无数意淫中的刻板印象,告别客套而千篇一律的大肆赞美和老生常谈式空洞而故作博学的堆砌,走进那些呼吸着的“地下”的欧洲城市,按图索骥那些拥有着独立人格和思考能力的脸。

有24小时不间断电音派对的柏林,有世界VJ艺术中心的维也纳,有在市中心拥有一个乌托邦共和国的哥本哈根,有意大利左翼红色之城的嬉皮城市博洛尼亚,还有布拉格,巴黎,阿姆斯特丹等等。在游客被攻略绑架着去金色大厅听一场古典音乐会和似懂非懂赞叹那些宗教艺术以及希茜公主头冠上的水晶的时候,我看到的是维也纳街头万人游行拦截法国右翼虚伪的政客的车队,那些年轻人的脸,在黑暗中警察投放的催泪瓦斯里忽明忽暗,是那么的义愤填膺。

 

在欧洲那些“地下”的城市里,什么才是最重要的。自由平等和博爱——在法国大革命之中,它们终于取代原有的宗教秩序,成了新的神圣三位一体。

这几年大量涌入的西班牙大多是因为经济不景气和丧失民心的政府而被迫背井离乡的。他们也没有闲着,每天都在Kreuzberg的中心区域Kottusser tor一带煽情演讲控诉西班牙政府,要不然就大街小巷的游行抗议。Protest culture(抗议文化)也是外来移民众多的Kreuzberg以及柏林整个城市的特色。

柏林每天都有人在组织各种各样的抗议,这是民主的一种体现,内容从政治事件,人权,种族,到拆不拆一堵建筑。那些口号和宣传极尽感染力,柏林的反骨在此反应得淋漓尽至。人们见怪不怪,有旁观的,有被煽动加入他们的, 更多的不管主题就来凑热闹的,仿佛只是找借口在一个盛大的流动派对上肆意撒野。于是我就收到过那么一张明信片,画面上是各种各样的抗议游行图片,中间写着 “来自柏林的问候”